2021年11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慢阻肺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健康呼吸,无与伦比”。让我们认识慢阻肺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误区作答,了解慢阻肺患者如何才能畅快呼吸,畅享肺健康。
误区一:老年人都出现一些小毛病(咳嗽、咳痰、呼吸困难),扛扛就过去了,不需要治疗。
事实:咳嗽、咳痰、呼吸困难也是慢阻肺的主要症状。钟南山院士曾经这样说,“慢阻肺早期没有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症状,当患者出现气促等症状时,往往肺功能已经损失50%以上,并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,而有70%的患者都属于这种情形” 。
误区二:慢阻肺就是一种慢性病,没大关系,不会致死的。
事实:慢阻肺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“杀手”,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。中国慢阻肺年均死亡人数达96万,每分钟就有约2.5人死于慢阻肺!
误区三:慢阻肺反正也治不好,就不治疗了。
事实:慢阻肺虽然患病率高、致残率及致死率也高,但,它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!首先,改善当前症状;其次,降低未来的风险慢阻肺主要发病机制是气道炎症,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抗炎治疗。
误区四:激素治疗副作用大,不能长期使用。
事实:我国权威指南指出患者吸入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内的ICS是安全的;此外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慢阻肺有效、安全的抗炎药;可以作用于多种结构细胞和炎症细胞,抑制炎症因子释放。
误区五:注射比吸入见效快,疗效好。
事实:吸入服药具有药物直达肺部、不良反应少、服药方便。
误区六:长期用药太贵了。
事实:资料显示:急性加重平均花费11598元/次;长期规范使用吸入药物费用:3600-4000元/年;中国患者过去1年中急性加重次数达3次2,长期规范用药可减少急性加重。长期规范使用吸入药物,全年仅需3600-4000元,长期用药能够更好的控制疾病,提高生活质量,延缓肺功能下降,减少下次急性加重的风险。
误区七:慢阻肺去医院就诊一次就够了,无需再去医院复诊。
事实:为了让病情得到有效控制,慢阻肺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诊,让医生随时了解自己病情变化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使自己获得最佳的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