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防疫
榆林地处塞上,冬寒夏热,气候变化无常,新中国成立前天花、鼠疫、斑疹伤寒、流感等疫病流行不歇。清同治年间,延绥镇总兵刘厚基在榆阳书院创办“种痘局”,派景了凡到汉口学习“种痘”,通过接种人痘预防天花。景了凡学技成功后,在榆阳书院负责给学生传授“种痘”技术。当时百姓不能接受“种痘”治疗,景了凡为了教育百姓,给子侄景百川当众施治,人们才逐渐接受。景氏四代为榆林百姓“种痘”百年,在当地传为佳话。当代温病学家郭谦亨成功研制出“出血热预防片”等有效新药,担任全国统编教材《温病学》副主编,并发表《温病述评》等学术专著。
榆林古城百条巷道,几十万人住宅在众多院落之中,到了春夏之际,几乎所有院落老宅都种植藿香、白芷、菊花等药材,在新小区中更有银杏、连翘、射干、山楂等药用植物种植。老辈人对四季时病用药都很熟悉。例如立春前,各个药店早已备好防风通圣丸。入暑时,家中摘两片藿香嫩叶与绿茶泡饮,预防中暑。还有广泛的防疫措施,如雄黄酒点耳鼻;用苍术、艾蒿、白芷薰燃蚊蝇;在水缸内浸放苍术、贯众给饮用水消毒;还有“打醋炭”,就是将烧红的炭放入铜勺内,将醋浇在烧红的炭上,产生醋蒸汽来消毒。
榆林中医因随军军医从明九边重镇延绥镇迁入榆林而起,兴于清“榆阳书院”中医书院教育及家传授受,发扬于现代。榆林历史悠久的中医传统让一方百姓受其恩泽,当地百姓对中医的喜爱也是许多地方少见的。榆林中医世家文化对提高陕西省中医优秀人才培养,推动榆林地方中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(完 转自《中国中医药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