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版:中医文化总第157期 >2021-02-15编印

​榆林中医药学源远流长
刊发日期:2021-02-15 阅读次数: 作者:admin  语音阅读:


中医传承

       郭瑞西少时在榆阳书院师从刘增泰学习经史,夜间由父亲郭绣川教授医学。光绪十八年以贡生参加科考,被录为詹事。郭瑞西在任詹事期间曾多次在太医院御赐公所“一亩园”拜访父亲郭绣川友人、御医王继武,从中受益匪浅,回乡后钻研经旨,学识非凡,医术精湛。1922年,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移军到陕北三边,将军夹劳感寒、喉痛失音,多医不能治之,特转榆林邀郭瑞西治疗,应手而愈。

这种既接受书院教育又有家传的名医有很多。在帝制时,榆林府中医资格考核的管辖被划拨在山西太原府。袁硕甫为了证明自己实力,参加医考获得前优名次,为榆林府争得荣光。袁硕甫善治时症,他的子侄先后为扑灭瘟疫而亡。为了让医技不绝,袁硕甫收郭谦亨为徒,传授对各种时病的辨证治疗。郭谦亨在家由祖父郭瑞西教授,出诊随硕甫先生指导。在抗战最为紧张时,郭谦亨亲自为抗日队伍的伤病员及百姓服务,医名远近闻名。新中国成立后,郭谦亨联络当地名医高镇南、雷泽霖、柴振国等人创建榆林中医联合诊所。而后,郭谦亨调至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任职,与名医成友仁结为知己,并于1958年参与创建陕西中医学院(现陕西中医药大学),担任温病教研室主任,培养30多名研究生,其中有国医大师张学文、郭诚杰,首都国医名师姜良铎等。

药店沿革

      从帝制时期直至1956年“公私合营”,榆林与全国其他地区都存在政府设置的药局、药店,通过驿站收发全国各地的药材。明成化年间延绥重镇迁入榆林后,由于当地临鞑靼边境,缺乏医生与药物,官军疾病多致死伤,都御史余子俊请求陕西布政司发给药品,并在境内所属各县拨派医生随军治疗。明代有“积善堂”药庄,乾隆年中期又设“万和堂”药店。清末民国以来颇具规模、历史悠久的药店在榆林城内有十多家,有郭瑞西开设的“广生西”“福积生”药店,从山西迁居到榆林的董敩开设的“万全堂”,还有长春堂、宏济堂、同济堂、广庆春、恒泰堂、恒济堂等。郭金镛先生曾讲:“好的药材是见证医疗水平最为主要依据。一个好的大夫没有好质量的药材,其疗效也就打折扣了。”榆林中医大多采取前店行医,后店制药的模式。虽然药店大小规模有差别,但店主本人或坐堂医都要求熟记药性赋、反畏禁忌、汤头歌诀,而且要掌握炮制技术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未完待续  转自《中国中医药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