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版:中医文化总第156期 >2021-01-12编印

榆林中医药学源远流长
中医传承
刊发日期:2021-01-12 阅读次数: 作者:admin  语音阅读:

      师承是中医最重要的传承方式。清乾隆年间温病泰斗叶天士传大弟子章楠,章楠传榆林郭忠,由郭忠再传长子郭绣川,其郭氏一门沿袭至今,成为榆林名医世家。后有道光末、咸丰初年名医朱胤开山收徒,对榆林后世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作出贡献。再有光绪年间朱胤的徒弟郭秉钧广收门徒,光大师门。

       家传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传承方式。首先选择培养优秀子弟,要求严格,少小时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进行教育,结合增龄长智时的实践教育,对“秘传方剂”及工艺的“珍藏封匮”意识,对中医传承学术、文献的保存,对临床诊治经验的效果,由一技之长升华为一门专科,由一家之言形成一科学派,形成中医独特的、有别于西医的诊断和治疗。

      因为家传特别重视技术的传承和提高,从清咸丰年间至今,榆林中医世家也自然产生,其中郭、袁、高、杭、景等五家均行医在五世以上,成为榆林最有影响的中医世家。榆林百姓对中医信赖的程度,对各名医世家的特长,可谓无人不知。郭家以治疗温病出名,从郭忠传至郭翔宇,业已七世。袁家以治疗伤寒出名,从袁服周传至袁建红,业已六世。高家以治疗妇科出名,从高瑞堂传至高思宇,业已五世。杭家以治疗杂病出名,从杭鹏龄传至杭亮,业已六世。景氏世家从景了凡传至景鸿儒,业已五世。在榆林三世中医世家则更多,如柴振国家庭、冯应魁家庭等。在四诊中各家的经验不同,对病患病症处理方式也不同,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。

       中医书院教育与师承教育、家传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它们优势互补、相互促进。这种多模式、多层次的中医教育,为榆林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,对榆林中医事业的繁荣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帝制时期的书院教育,使得士子们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。书院内专设医学教育,让本郡名士出身的名医任教,让学生在书院学习中医基础知识,掌握四诊要领,熟诵《药性赋》《汤头歌诀》,熟读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《本经》等中医药经典,能针灸推拿。

       书院普及中医教育对后来形成中医世家的传承有着密切关系。例如祖籍榆林杭庄的杭锡龄、杭鹏龄兄弟在榆阳书院取得增生功名,又到乡试得以贡生,回乡后拜访当地名医为师。杭锡龄传杭澍堂后迁居高家堡,又传杭逢源。杭逢源熟读经典、谦诚学习,采百家之长成就自身杂病大家,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任陕西中医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、省政协委员。

       清同治七年末,左宗棠平定西北回乱,进驻榆林,时患青蒙眼疾兼白内障,时任延绥镇总兵刘厚基力荐榆林名医郭绣川为其治疗。郭绣川用家传“桃花散”治愈左宗棠眼疾,使其视力恢复光明。左宗棠给郭绣川诊银,郭绣川提出将诊银捐给榆阳书院以振兴地方教育。左宗棠大为感动,随即为榆阳书院捐银二百两,并题书“北学其先”赠予榆阳书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