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版:中医文化总第155期 >2020-12-07编印

榆林中医药学源远流长
刊发日期:2020-12-07 阅读次数: 作者:中国中医药报  语音阅读:

陕西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,春秋时魏置上郡,明正统七年(1442年)始为榆林城。因其地多榆树,故名榆林,又以木之茂在榆溪河谷之阳,又称榆阳。榆林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。早在4300年前(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),中华文明起源最重要的城址遗址石峁遗址,就已经出现了鹰骨骨针、砭石来“刺病”、“熨石”疗疾。秦汉时代青铜造药杵臼、药勺等出土文物,均证明榆林中医医疗已有相当水平。

image.png

历史渊源

明成化八年(1472年),榆林巡抚右都御史余子俊上书《开设学校疏》,倡导兴学教育、建立学宫,其中特别提及内设“医学”,旨在专门培养医药人才。史料记载,明永乐、正统年间起,榆林先后有纪氏、张氏以医官身份随军迁入榆林,出现纪二翁、纪瓛、纪溁、张贤生、徐可进、王建德等一批名医。其中,纪、张两氏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直至清初。

清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,榆林知府屠用中在明代旧址基础上重建榆阳书院。清道光十九年(1839年),榆林知府李熙龄编纂《榆林府志》记载:“榆阳书院内设医学。”书院教育的蓬勃发展,涌现出一大批名医,如王秉镎、朱胤、郝双应、郭绣川、袁服周、袁文澜等。

清末至民国年间,由于榆林府、道对所辖州县药堂影响深远,除榆林本地外,也带动周边县区出现很多名医,如郭瑞西、袁硕甫、艾崇德、姬连卿、霍光熙、李鼎铭、高瑞堂、霍静堂、曹天明、樊秉善、高镇南、杭逢源、王直卿、张鹏举等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榆林籍在外地从事中医的名医有郭谦亨(温病学家、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)、赵健雄(中西医结合专家、兰州大学医学院教授)、赵建斌(中西医结合专家、空军军医大学教授)、路游僧(温病学家、包头市第四医院教授)等。现代活跃在医疗一线的中老年名中医有郭冠英、高智、韩增、孙德龄、张征、杭共存、李敏才、师建国、郭世英、杨耀峰等。他们之间有一共同特点,就是以“济世活人”为宗旨,勤谨敬业、淡泊名利。韩增先生现已年过八旬,仍坐诊救治病患。榆林市中医医院杭共存院长,古稀之年尚孜孜不倦,唯解百姓疾苦为任。榆林著名史学研究者郭新英先生曾讲:“医大道焉,唯良医为一方百姓之福焉。”